野人專文2|野外研究工作的真正考驗?
陷阱/相機該放在哪裡?
▼陷阱
定點陷阱籠的架設需要花費時間與心力,根據周圍環境將陷阱籠偽裝成自然景觀的一部份,並確保籠具開闔正常,同時還要確定動物被捕捉後不會脫逃的安全措施。針對小型食肉目動物的研究來說,會先藉由地理資訊系統來了解研究區域的環境,並規劃點位的安排,再行設置捕捉籠。在時間允許之下,可安排一段誘引過程,再進行正式捕捉。
接下來便要面對唯一的問題:為什麼抓不到動物?
可能遇到餌料消失卻沒有動物被捕獲的窘境,如螞蟻大軍把整個餌料通通搬走、也會遇到脖子很長的動物伸進去吃光卻沒有觸發陷阱闔上;或是動物們的大屁股剛好把門卡住,可以順利倒車出庫,隔日屁顛屁顛的再來。和動物鬥智的過程,有時候很苦惱,卻也不失趣味。
也曾經,遇到貪吃的食蟹獴,連續好幾天光顧了同一個陷阱,偏偏要捕捉的動物並不是牠。這種情況很難預先避免,只能摸摸鼻子認了,再趕緊想方設法改善陷阱籠的狀態,非目標物種的干擾也是影響捕捉效率的一大變因。
另外,陷阱的選用將依動物習性的不同而改變。以昆蟲為例,捕蟲網是一種主動出擊的捕捉方法,另外還有馬式網或掉落式陷阱這兩種常見的被動式捕捉方法,前者適用在樹林間攔截空中的飛蟲,後者對應地面爬行的六腳小生物。
▼紅外線自動相機
自動相機的使用,對難以抵達的工作地點是一個很棒的工具,依據它能裝載的記憶卡和電池的壽命,大部分可在野外工作至少兩個月左右。收回來的資料,除了用於分析自身研究計畫的目標物種上,還可以對該地區的整體生物組成進行更一步的瞭解。
然而,架設紅外線自動相機雖然聽起來很酷炫,實際操作起來一點也不好玩,光是整台機身加上電池的重量,就足以讓自己先進行負重訓練。而整個架設過程,依然要根據動物的身高設置適當的高度,還有拍攝的角度和廣度都需要納入考量。如果可以,建議先準備一份架設自動相機的標準流程,在野外時才不會慌了手腳。
以為找好架設位置就萬無一失了嗎?當記憶卡收回後,發現照片一半以上都是獼猴的自拍美照時,仍會感到非常無奈啊。
紅外線自動相機
尋陷阱的日常
在野外工作,其實很期待每日檢查陷阱的當下,可以有機會近距離觀察到動物的型態,雖說不會每個陷阱每天都會有動物被捉到,但真能捕到的時候,對待動物的態度又是戰戰兢兢。陷阱的檢察,除了看有無捕捉到動物以外,還要注意餌料的狀況是否要更換、補充等;隨身工具包裡有尖嘴鉗、細鐵絲、餌料等,隨時都可維護陷阱籠的開闔。針對自動相機,也預備電池和記憶卡以便更換。
捉到動物怎麼辦?
在上篇〈野外研究工作是什麼?野外人系列專文(上)〉文中提過,捕捉動物需要申請諸多文件,其中一項申請包含研究中操作人員的身分類別。如果動物需要被麻醉後再操作,麻醉這個過程就需要由合格的獸醫師進行,若後續需要做侵入性的檢查,也必須由獸醫師完成。所以,捕捉到動物後,如果需要進一步操作,現場人員就必須儘速請獸醫師協助。
以小型食肉目動物為例,要將動物從捕捉籠移動到獸醫可處理的位置,通常需要野外研究人員協助操作。當下進行動物的保定,或直接將捕捉籠移地,不論哪個方式都需要同時保護動物和人員的安全,這就非常考驗人員對動物習性的了解。
野外調查資料的價值
許多珍貴的生態資訊,都是由野外調查辛苦獲得的資料建構而成。我們能透過自動相機捕捉的畫面,推算單位面積內特定物種的族群數量、活動範圍,或由動物的外觀或行為判斷族群的健康狀況等資訊。而透過陷阱捕捉後所取得的進一步資料,可以獲得的資訊又更多了,例如從基因中瞭解動物的演化足跡、從生理檢查中窺探野生動物疾病的發展、人畜共同傳染病的問題等。以上總總資料的應用,都能幫助我們從科學角度釐清台灣野生動物面臨的現況,並協助政府單位提供解決的方案。